河南大学医学院官方网站

棉花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种子可食用棉花的基因组解码及其抗病(免疫)分子机制

作者:邹雪艳 吕炤      时间:2021年05月10日      浏览:

棉花纤维可保暖,棉花种子可食(饲)用兼顾棉花抗病?在4月29日举办的“生物&医学午茶会”(总第38期、2021年第6期)上,我校“攀登计划”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蔡应繁博士告诉您:这个可以有!来自生物学、医学、数学、化学、材料学等跨学科领域专家学者近50人齐聚生命科学学院B201学术报告厅,与蔡应繁一起围绕“棉花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种子可食用棉花的基因组解码及其抗病(免疫)分子机制”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共同探讨棉花在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层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校内外其他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通过腾讯会议参与研讨。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赵翔应邀担纲本次HU-BBS的主持人。

蔡应繁引入古今有关棉花的诗词《棉花》《七绝•咏棉花》《咏棉花》,把严肃的科学问题带入到了轻松的思想碰撞氛围之中。他从研究背景、棉花的用途与人们生活、棉花与工业文明及棉花帝国的历史、具有多种优良特性的澳洲野生棉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及其抗病防御相关基因的挖掘与抗黄萎病分子机制等八个方面开启了棉花研究的探索之旅。“一朝花开天下暖”“衣被天下,丰衣足食,衣食无忧”,借助两句谚语,蔡应繁肯定了棉花对人们美好生活的助力;“棉花及其纺织工业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第一桶金”,他进而定位了棉花对中国经济的社会价值。随后他给大家介绍了棉花的分类、种属及在纺织、种子蛋白及油脂利用、中药、医疗用品、油料、护肤品、蜜源、造纸、能源、电子皮肤、棉花的抗病虫鼠害的重要物质“棉酚”的作用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让在座的专家对棉花有了新的认识,纷纷表示棉花不愧为“带着沙帽弹棉花——有功之臣”。

蔡应繁教授介绍,棉花本是一种亚热带作物,主要产在南亚、中南美洲及非洲地区,西汉初年才由印度传至我国,到了元代,我国棉花的种植才开始遍布大江南北。解放以来,我国主要棉区的巨大变迁,近年来随着“西进、东移、北上”,形成了目前以新疆棉区为主的三足鼎立态势: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北内陆棉区。

围绕棉籽可食用研究,蔡应繁教授表示,当今世界棉籽的产量十分巨大,棉籽富含优质的蛋白质,如果能自然(或低成本)消除普通棉籽中的有毒棉酚,全球每年生产的棉籽蛋白可以满足5亿以上人口的需求。但是普通有腺体(含棉酚)棉花棉籽在食用前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棉酚。棉酚是一种对人和非反刍动物有毒的倍半萜次生代谢物质,棉花靠它防御病虫鼠的侵害。如何利用澳洲野生棉(G基因组野生棉种)所具有的种子天然可食(饲)用且高抗黄萎病、枯萎病的优良基因转移到栽培的陆地棉中?在这方面,河南大学蔡应繁教授、张骁教授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科技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安阳工学院等专家教授合作开展了澳洲棉基因组图谱绘制等相关研究,获得了高质量澳洲棉基因组,同时进行了澳洲棉黄萎病抗性防御相关基因的多组学挖掘与功能验证及分子机制探索。蔡应繁教授最后说,棉花产业和纺织业依然是我国和世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棉纤维品质产量的进一步提升、棉籽可食(饲)用问题及其与抗病兼顾问题、增强棉花抗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棉花理想株型与机械化采收、消除地膜等塑料白色污染等问题,依然是各国学者最感兴趣的领域,期待能够在我校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上,与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合作、协同创新,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让棉花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报告结束后,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小冬博士,生命科学学院赵翔博士、王来博士、张表博士、魏建设博士,基础医学院杜耀武博士、李宾杰博士等就棉花产能、非生物胁迫、可食用棉花改进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蔡应繁,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河南大学“攀登计划”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省部级(直辖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03年获四川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西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1986年获西南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2005-2006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棉花抗病与发育及遗传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省(市)重点项目等30多项。主持选育出国家审定和省审定的棉花抗病虫高产优质新品种3个和共同主持培育棉花抗黄萎病多菌系抗源新种质材料2个,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转让新品种专利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Biotechnol J.等发表SCI论文30篇,合著著作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