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一类重大疾病。目前,临床上癌症治疗方案仍然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为主,这些治疗方法存在创伤大,用药剂量大和靶向性差等不足,创新肿瘤治疗方法已经迫在眉睫。光热成像诊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肿瘤治疗方法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光热成像诊疗一体化技术通过高温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借助检测器接收声波信号重建组织生理图像,实现成像指导下光热治疗,具有简单、高效、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未来有望肿瘤诊断和治疗。但目前临床中广泛使用光热转换剂的光稳定性差,严重阻滞光热成像诊疗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因此,开发具有高稳定性、高光热转换效率的新型近红外光热转换剂,将有效改善肿瘤的治疗效率,促进光热成像诊疗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近日,基础医学院纳米医学光子学实验室报道了一种新型近红外光热转换剂,该光热转换剂具有较优异光热稳定性,高的光热转换效率,出色的选择性,推动了光热诊疗剂制备理论的发展。该实验室科研人员以吡咯并吡咯二酮为结构单元,构筑可以在近红外区产生较强吸收的吡咯并吡咯二酮聚合物纳米粒子,光热性能实验表明,该聚合物纳米粒子具有较强光热稳定性,光热转换效率高达60%。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揭示,该聚合物纳米粒子可以特异性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生长,具有较优异选择性。动物实验证明,光照辅助下低浓度的纳米粒子即可完全实现肿瘤消融,实现了胶质母细胞瘤特异性、低剂量、高效快捷治疗。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光声成像技术跟踪纳米粒子在小鼠体内分布情况,提高了胶质母细胞瘤诊疗效果。该项研究不仅丰富了新型有机光热转剂制备理论,还拓宽了光热转换剂的治疗机制,为新型光热转换剂的科学研究和临床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结果以“Bis-Diketopyrrolopyrrole Conjugated Polymer Nanoparticles as Photothermic Nanoagonist for Specific and Synergistic Glioblastoma Therapy”为题发表于生物材料类权威期刊Biomaterials,2019,119252,(SCI一区,2019年度影响因子:10.3)。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邓青源和Shengliang Li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黄永伟博士,刘中华博士和香港城市大学Chun-Sing Le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另悉,该实验室科研人员还对有机共轭小分子荧光示踪剂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了示踪剂组装体形成机制和应用于神经干细胞长时程双光子成像示踪,为近红外区纳米诊疗剂制备和疾病过程动态监测与诊疗一体化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新素材。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Chem. Commun., 2019, 55, 4379 – 4382 (SCI一区,影响因子:6.29, Nature Index收录期刊) 和ACS Appl. Bio Mater., 2019, 2, 430 – 436。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邓青源和刘中华博士为第一作者,黄永伟博士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魏志祥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上述研究工作与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合作完成,河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培育项目的支持。(作者:庆伟霞)